[ dú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00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独姓起源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
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实属冒充刘汉宗室。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
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亲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
当时,匈奴在陇西地区的右匈奴主要由两个部落集团组成,一是屠各部,首领即为休屠王,姓氏为虚连提氏,世为匈奴屠各部的首领。
二是浑邪部,首领即为昆邪王,姓氏为义渠氏,世为匈奴浑邪部的首领。浑邪部虽属于匈奴,却并非东胡民族,就族源而言,浑邪部的基本成员为义渠族人。义渠民族在东周时期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属于西戎,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从商王朝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襄王时共存史八百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义渠国(公元前772~前272年)达五百年之久。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时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她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在与秦国争战中失败后,也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就利用秦昭襄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扣留于秦国,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国,在其地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直到秦、汉之际,义渠民族聚拢为部落集团,以浑邪部称之,后依附于东胡民族,成为后来匈奴部落联盟中的一个群体。
霍去病率数万骑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斩获匈奴四、五万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使匈奴右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军事惨败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便谋划投降汉朝,但当汉武帝派霍去病去迎接他们时,休屠王又中途反悔。于是,昆邪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余人(号称十万)一起投降了大汉王朝,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匈奴族右贤王刘去卑之后
这一部分匈奴部众,乘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时中原混乱之机,再次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原休屠王的部众后裔组建了自己的部落群体,被称作“屠各部”或“休屠各部”,在东汉至西晋时期杂居于西北地区沿边诸郡。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鲜卑民族崛起,屠各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太武帝拓跋·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成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亦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独氏者。
独姓起源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三国时期南匈奴之右贤王,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独氏,出北蕃右贤王刘去卑。”
刘去卑,生卒年待考,是东汉末期至三国初期南匈奴右贤王,该部后成为匈奴铁弗部,在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创建者刘勃勃(赫连·勃勃)的曾高祖父就是刘去卑。
汉、魏之际,曹操将南匈奴族人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贵人为部帅。就在其时,以左贤王豹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系汉家子孙、高祖后裔,遂改姓刘氏。当时,一同改姓刘氏的有左贤王左部帅刘豹、右贤王监国刘去卑、于扶罗的弟弟刘宣和其余四部帅等一大批匈奴贵族,从此,匈奴刘氏便在东汉末年形成了。三国时期,匈奴刘氏主要居住在晋阳汾涧之滨,也就是今山西省境内。
刘勃勃称帝后,刘去卑被追谥为(胡)夏国正皇帝。在刘去卑的后裔子孙中,有独氏。
独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跋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力微十六岁的儿子拓跋·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跋·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跋·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今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山西省的汾阳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甘肃省陇南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广东省广州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陕西省华县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陕西省武功县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新疆乌鲁木齐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四川省的绵阳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有独氏族人分布。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阳郡
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东郡
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及济南市长清区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
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一、独(獨)d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运城,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归“入声”部。郑樵注云:“出自北蕃右贤王刘去卑。”望出高阳。
二、独(獨)
独姓分布:山西汾阳、交城、台湾嘉义、新竹、陕西平利、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独姓起源:
1、见《姓苑》。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后。又,晋武帝咸宁五年,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归化,匈奴人姓,见《晋书》。
2、羌人姓。西秦时有南羌独如,见《晋书》。
独姓名人:
独立,明时华州人,永乐举人,任平阳训导。
郡望:高阳。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阳郡
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东郡
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及济南市长清区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
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一、独(獨)d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运城,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归“入声”部。郑樵注云:“出自北蕃右贤王刘去卑。”望出高阳。
二、独(獨)
独姓分布:山西汾阳、交城、台湾嘉义、新竹、陕西平利、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独姓起源:
1、见《姓苑》。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后。又,晋武帝咸宁五年,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归化,匈奴人姓,见《晋书》。
2、羌人姓。西秦时有南羌独如,见《晋书》。
独姓名人:
独立,明时华州人,永乐举人,任平阳训导。
郡望:高阳。
一、独(獨)d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运城,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归“入声”部。郑樵注云:“出自北蕃右贤王刘去卑。”望出高阳。
二、独(獨)
独姓分布:山西汾阳、交城、台湾嘉义、新竹、陕西平利、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独姓起源:
1、见《姓苑》。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后。又,晋武帝咸宁五年,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归化,匈奴人姓,见《晋书》。
2、羌人姓。西秦时有南羌独如,见《晋书》。
独姓名人:
独立,明时华州人,永乐举人,任平阳训导。
郡望:高阳。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阳郡
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东郡
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及济南市长清区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
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一、独(獨)d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运城,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归“入声”部。郑樵注云:“出自北蕃右贤王刘去卑。”望出高阳。
二、独(獨)
独姓分布:山西汾阳、交城、台湾嘉义、新竹、陕西平利、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独姓起源:
1、见《姓苑》。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后。又,晋武帝咸宁五年,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归化,匈奴人姓,见《晋书》。
2、羌人姓。西秦时有南羌独如,见《晋书》。
独姓名人:
独立,明时华州人,永乐举人,任平阳训导。
郡望:高阳。
其他姓氏
[ 独 ]字的同音字 - [ du ]
[ 独 ]的同部首字 - [ 犭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