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mài ]

读音:mài

拼音:mai

简繁:麥

五笔:GTU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GTU

笔画:7画

吉凶:吉

仓颉:QME

结构:上下

郑码:CIRS

四角:50407

区位:3483

统一码:9EA6

异体字:麥

英汉互译:wheat,barley,oats,simplified form of KangXi radical number 199

笔顺:横、横、竖、横、撇、横撇/横钩、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5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2007年2006年211
1995年1411987年3171982年3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麦姓广布岭南及海外,麦姓人口集中分布在广东番禺、东莞、深圳、清远、河源、中山、珠海、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会,肇庆鼎湖、端州、高要、德庆,鹤山、新会、开平、台山、云浮、新兴、罗定、阳春、阳西、阳东、化州、高州、信宜、电白、吴川、廉江、遂溪、雷州(海康)、徐闻、饶平以及澳门、香港、海南、台湾、广西,另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江西等省也有零星分布,此外越南、新马泰、美国、加拿大等华人聚居区也有分布,麦姓是一个典型的岭南姓氏,大部分讲粤语(白话),少部分讲鹤佬话(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麦氏是一个古老姓氏,麦氏是岭南望族,麦姓人口到底有多少,历来为麦氏宗亲所关注。现今全国使用的姓氏1436个,王、李、张居前三位,麦氏居141位,在鲁、季、覃、毕姓之后,耿、舒、尚、聂、庄姓之前,占全国人口0.09629%。1996年全国12.24亿人折算,麦氏总人口为118万(不含港澳台及海外)。

麦姓人口生活在岭南一带,为麦铁杖之后裔,中原及北方极少有麦姓,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港澳等地。

麦姓部分村庄分布: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麦围街,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西坑村,狮子口村、米仔塘村及太平镇麦路江村,附城镇花坑口村约共有两千人左右。

肇庆市高要洞口村人口八百多人、腰岗村一千多人。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高第村约两百多人。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麦村人口九千人,顺德区龙江官田、均安约数千人。

东莞长安约有六千人。

深圳公明合水口村、茨田埔村、马山头村、根竹园村、光明街道碧眼村、龙岗区坪山镇果园贝村等地,至今麦氏子孙后人已达十多万人。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东里村、大井村等村,总人口一万五千人。

广州市番禺区官坑村,人口约七百人;番禺区横江村,人口约五百人。

广州市南湾大村人口八千多人。

广东省饶平县汫洲镇人口一万多人。

广西全省约有十万人。

台湾麦姓,高雄麦氏宗亲会数据两万多人。

广东省遂溪县港门镇吾家村、车路下村、黎角仔、石角埠头、兴业村、白泥塘村、架落坡、港门墟、新城南地村、后苏村、货湖墟、大油村、北灶等村庄,约六千人;遂溪县沙古镇打铁塘村、阔口塘村两村约两千多人;遂溪县草潭镇(包含原来下六镇)麦姓人口约三千人,遂城镇约两千人,杨柑镇约两千人,全遂溪县麦姓人口近两万人。

广东省吴川市塘缀镇塘草村、雷公石村、塘尾镇麦屋村、振文镇麦屋村等村庄,人口近两万人。

广东省徐闻——麦氏人口约三千人

麦氏始祖铁杖公,其宗族源远流长,至二十三代世,明朝贡生道清公之后裔如松公,如盛公等先辈,于康熙年间迁居徐闻西乡瓜藤村、下寮仔村以及其它村庄。其中,瓜藤村与下寮仔村是麦氏族人落脚徐闻年间最早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经世化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以今南山镇博爱村(含西树仔)麦氏人口有一千人,占徐闻麦氏人口三分之一,是徐闻县麦氏人口最多的村庄。徐闻麦氏除以上四个村庄外,还有徐闻县南山镇的北潭麦宅村、龙埚南边埚村;西连镇油河子村;迈陈镇北街村、石仔灶村、那宋村、宋屯村;和安镇公港赤子村;新寮镇场内村、南寮村、马草港村;曲界镇坡苏村、仙安村、田洋村;前山镇曹家后岭村、大桥村、和家村;龙塘镇福田月灵村、龙塘前村、昌发村;下桥镇下埚村。

广东省廉江市麦姓人口一万人,其中新民镇甘水塘、瓦窑坑村、马落垌村共有人口一千多。廉江市安铺镇,铁杖公后裔第廿二世孙“麦双椁”及三子于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由新会麦村迁居至湛江安铺镇东山埠鸭潭村等处居住。现已发展廿余世,后裔迁居粤琼各地开基数十条村庄。下文摘自安铺镇东山埠鸭潭村1987年《麦氏族谱》-双椁配原氏生三子:钦臣、钦瑞、钦望,双椁公后裔村庄分布目录如下

钦臣房

安铺东山埠由廿三世钦臣、钦瑞、钦望三祖于嘉靖五年迁居

遂溪县西湾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春达公分迁

遂溪县柑乾留老麦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春会公分迁

海康县牛乸搪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春旺公分迁

遂邑龙窝村联威公现迁住广西英罗村钦瑞房:

鸭潭老村由东山埠无胜公分迁

鸭潭河边村由老村雨芬公分迁

鸭潭中间村由老村雨振公分迁

鸭潭下村由老村雨振公分迁

鸭潭南村由老村雨英公分迁

鸭潭下村仔由大坡村自强公分迁

鸭潭大坡村由老村自有公分迁

鸭潭新村由河边村有华公分迁

久受埇由老村雨隆公分迁

老虎头由老村雨隆公分迁

长毛田村由老村雨隆公分迁

遂溪杨老何老麦村由老村雨均公分迁

遂溪打铁塘村由东山埠七世祖麦峤公分迁

廉江抑搪古冢村由河边村七世祖有荣公分迁(现迁往营仔天鹅墩居住)

遂溪双福村由三世祖益凤公分迁

遂溪朝福村由双福村永莲公分迁(现廉江白沙塘村仔)

遂溪北灶尾村由双福村自锦公分迁

遂溪石角(埠头番鬼塘兴业村等)由鸭潭老村自有公天胜公分迁

广西钦州拖车埠由双福村永清公派下分迁

广西廉州乾江村由鸭潭老村五世祖天仁、天经公分迁

北海市地角镇中寮村由乾江村天仁公分迁

广西防城县灵山村由七世祖鸭潭大坡村东兴公分迁

钦望房:山狗棚村由东山埠五世祖永宽公分迁

雷州城居住由东山埠奇香公分迁

广西东兴江平村由东山埠汝香公分迁

注:仍有分迁支系不祥

麦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金、元时期属沧州。明、清两朝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称,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始兴郡:始兴自古为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三国时期孙吴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其时辖地在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兴县属之。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南雄直隶州。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县属岭南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为省直辖。1949年9月,成立始兴县人民政府,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更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属粤北行政公署,后改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后,始兴、南雄两县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恢复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麦丘堂:以望立堂,亦称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兴堂:以望立堂。南雄属始兴郡管辖,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始兴郡百顺里(今南雄县百顺镇,今建有麦氏大宗祠),此地遂成为岭南麦氏发祥之地。铁杖公后裔从此分枝开叶,散居岭南各地及海内外。后世子孙为不忘先祖,饮水思源,因以“始兴”为堂号。

一、(麥)mà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广东之澄海、新会、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江西之南康、崇仁,河北之辛集、景县及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汉、黎、水、苗、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云:“麦丘老人之后。”麦丘老人,系春秋齐桓公时人。“麦丘”,本为地名,以为氏,或省而为麦氏。

2、郑樵注引《姓苑》云:“高要、始兴有此姓。今望出汝南。”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录异》云:“南海麦氏,皆麦铁杖之后。”麦铁杖,隋代车骑将军,骁勇有力。宋代有麦允言;元代有麦文贵;明代有麦育,崇祯时沔阳知州。

二、(麥)

综合:

麦系麦之异体,今台湾有人分麦、麦为两姓。台东、屏东等地均有此姓。

三、(麥)

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麦姓起源:

1、春秋时麦丘老人之后有麦氏。

2、傈僳族以麦为原始图腾的耍饶时氏族,汉姓为麦。

3、黎族姓。

麦姓名人:

麦铁杖,隋时始兴人,官至莱州刺史右卫大将军宿国公。

郡望:高要、始兴、汝南。

历史名人

麦姓古代名人

麦铁杖隋朝(558-612),名饶丰号铁杖,父曾唯,母梁氏,广东省始兴人,生于公元558年。为隋朝出力,屡立战功,封官赐姓;封开府仪同三司、右柱国、迁右屯卫大将军,赐麦姓,曾任莱州刺史、汝南太守。大业八年三月战死于“辽东战役”,追赠正一品光禄大夫,封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谥武烈,归葬家乡,葬于岭南南雄县百顺大水迳冲天凤山,墓碑刻上“隋宿国公麦铁杖之墓”等字样。

麦孟才隋朝,字智稜麦铁杖之子,果烈有父风,帝以其死节将子,恩锡殊厚,拜武贲郎将。及江都之难,慨然有复仇志。与武牙郎将钱杰素交友,二人相谓曰:“事等世荷国恩,门著诚节。今贼臣杀逆,社稷沦亡,无节可纪,何面目视息世间哉!”乃流涕扼腕,相与谋于显福宫邀击宇文化及。事临发,陈籓之子谦知而告之,与其党沈光俱为化及所害,忠义之士哀焉光字总持,吴兴人也。父居道,仕陈为吏部侍郎。陈灭,徙家长安。皇太子勇引署学士。后为汉王谅府掾,谅败,除名。

麦国树清朝(1699-1766),字柱臣,号拙轩,广东省吴川市麦屋大村人,生平好古敏术,潜修经典,博学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举人,恩赐翰林,翰林院供职;“钦点太史公麦国树任东宫教授,特敕东训”,为十五皇子顒琰老师。后乾隆恩准衣锦还乡,命高州府拨银建造大宗祠,御赐“耆年宿学”匾额。此匾现存麦氏大宗祠。

麦为仪清朝,字凤来,绰号劏狗六爹。广东省吴川市麦屋大村人,清乾隆岁贡生,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享年68岁。葬于麦屋村东的红口岭,至今坟墓墓碑尚存。

麦有金清朝(1765~1810年),外号乌石二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乌石村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人们都叫他“乌石二”。乾隆末年,他忍受不了豪门官府的欺压,与胞兄乌石大,弟乌石三聚众起义,为穷苦老百姓打抱不平,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支持。此后,部众也就越来越多了。当时,乌石二拥有的船只已多至二三百艘,人数也有七八千人,常在北部湾一带活动,统治阶级也闻“乌”色变,寝食不安。嘉庆年间,乌石二曾接受过安南国“宁海将军”的封号,并协助过安南王阮光平攻打农耐国。这是乌石二海上称雄以来进可以攻而退可以守的重要一着。因此,清兵连年东讨西剿,都消灭不了他。嘉庆十年,乌石二、郑一等船邦同广东提督孙全谋在雷州海面激战,清水师受挫,孙全谋因战败降职,两广总督那彦成被削职发落到伊犁。

麦鹰扬清朝,字资美。广东省鹤山市双合镇泗合村人。抗英名将麦廷章之父。乾隆丁未(公元1787年)武科进士赐探花及第,遂得“探花公”雅号。得乾隆信任,初委以皇宫护卫之职,后升为中军参将,兼理海坛左营游击,赴福建海疆镇守。善骑射,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爱戴。

麦姓近代名人

麦孟华清末(1875-1915),清末维新派。字孺博。广东顺德人。1888年入广州学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1893年与康有为同科中举。1895年春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进京应试。梁、麦同寓,时常“相与规划救国政略,并助南海先生奔走国事”。将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受康有为嘱咐,鼓动在京各省举人上折拒和,参加“公车上书”。同年夏在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任撰述和编辑。1897年与梁启超、汪康年等创不缠足会于上海,任董事,并为《时务报》等撰写文章,主张“尊君权,抑民权”,意在变光绪帝为有绝对权力之皇帝。1898年春与梁启超等联合两广、云贵、川陕、浙江等省举人上书,反对租让旅大给俄国。同年3月参加康有为等创立的保国会。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创办《清议报》。次年代梁主持该报,撰写320余篇宣扬保皇的文章,提倡学习日本维新,增强国力以救亡。曾代理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校长。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诬蔑起义群众为乱民,支持“东南互保”,号召南方督抚镇压义和团,起兵勤王,实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国合兵迎光绪复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又为国权尽失、利源尽夺、无复和平、中国政府充当列强傀儡和奴隶,而感到忧愤不已。1902年任《新民丛报》撰述,1907年任政闻社常务员。1913年在康有为创办的《不忍》杂志任编辑。后充任冯国璋幕僚,“相与谋倒袁”。1915年2月25日死于上海。

麦廷章清朝(?—1841),广东省鹤山市双合镇泗合村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行伍出身,历任把总、千总、守备、都司等职。道光十九年在广东水师中任署提标左营游击。他参加了这年七月九龙的前哨战和九月的穿鼻洋之战,都表现得很英勇,击退了来犯的英舰,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在道光二十一年二月英舰大举进攻虎门的战役中,他协助水师提督关天培驻守靖远炮台,坚持到最后,壮烈牺牲。林则徐把他和关天培并称为“双忠”。

麦信坚(1865—1947),北洋政府官员。广东番禺人(现广州市黄埔区南湾村),字佐之。早年就读于香港师范学院及北洋医学堂学习,毕业后,在香港开了一间诊所。通英语。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北洋医务局医官。后入李鸿章幕,充医官,曾随李游历欧美。二十七年任出使德国大臣二等参赞。次年回国,供职天津工程局。后为电车、电灯公司董事,保工局坐办,招商局及文报局总办。1914年至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

郡望

麦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金、元时期属沧州。明、清两朝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称,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始兴郡:始兴自古为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三国时期孙吴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其时辖地在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兴县属之。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南雄直隶州。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县属岭南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为省直辖。1949年9月,成立始兴县人民政府,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更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属粤北行政公署,后改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后,始兴、南雄两县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恢复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麦丘堂:以望立堂,亦称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兴堂:以望立堂。南雄属始兴郡管辖,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始兴郡百顺里(今南雄县百顺镇,今建有麦氏大宗祠),此地遂成为岭南麦氏发祥之地。铁杖公后裔从此分枝开叶,散居岭南各地及海内外。后世子孙为不忘先祖,饮水思源,因以“始兴”为堂号。

一、(麥)mà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广东之澄海、新会、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江西之南康、崇仁,河北之辛集、景县及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汉、黎、水、苗、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云:“麦丘老人之后。”麦丘老人,系春秋齐桓公时人。“麦丘”,本为地名,以为氏,或省而为麦氏。

2、郑樵注引《姓苑》云:“高要、始兴有此姓。今望出汝南。”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录异》云:“南海麦氏,皆麦铁杖之后。”麦铁杖,隋代车骑将军,骁勇有力。宋代有麦允言;元代有麦文贵;明代有麦育,崇祯时沔阳知州。

二、(麥)

综合:

麦系麦之异体,今台湾有人分麦、麦为两姓。台东、屏东等地均有此姓。

三、(麥)

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麦姓起源:

1、春秋时麦丘老人之后有麦氏。

2、傈僳族以麦为原始图腾的耍饶时氏族,汉姓为麦。

3、黎族姓。

麦姓名人:

麦铁杖,隋时始兴人,官至莱州刺史右卫大将军宿国公。

郡望:高要、始兴、汝南。

姓氏源流

一、(麥)mà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广东之澄海、新会、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江西之南康、崇仁,河北之辛集、景县及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汉、黎、水、苗、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云:“麦丘老人之后。”麦丘老人,系春秋齐桓公时人。“麦丘”,本为地名,以为氏,或省而为麦氏。

2、郑樵注引《姓苑》云:“高要、始兴有此姓。今望出汝南。”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录异》云:“南海麦氏,皆麦铁杖之后。”麦铁杖,隋代车骑将军,骁勇有力。宋代有麦允言;元代有麦文贵;明代有麦育,崇祯时沔阳知州。

二、(麥)

综合:

麦系麦之异体,今台湾有人分麦、麦为两姓。台东、屏东等地均有此姓。

三、(麥)

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麦姓起源:

1、春秋时麦丘老人之后有麦氏。

2、傈僳族以麦为原始图腾的耍饶时氏族,汉姓为麦。

3、黎族姓。

麦姓名人:

麦铁杖,隋时始兴人,官至莱州刺史右卫大将军宿国公。

郡望:高要、始兴、汝南。

堂号

麦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金、元时期属沧州。明、清两朝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称,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始兴郡:始兴自古为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三国时期孙吴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其时辖地在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兴县属之。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南雄直隶州。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县属岭南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为省直辖。1949年9月,成立始兴县人民政府,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更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属粤北行政公署,后改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后,始兴、南雄两县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恢复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麦丘堂:以望立堂,亦称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兴堂:以望立堂。南雄属始兴郡管辖,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始兴郡百顺里(今南雄县百顺镇,今建有麦氏大宗祠),此地遂成为岭南麦氏发祥之地。铁杖公后裔从此分枝开叶,散居岭南各地及海内外。后世子孙为不忘先祖,饮水思源,因以“始兴”为堂号。

一、(麥)mà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广东之澄海、新会、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江西之南康、崇仁,河北之辛集、景县及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汉、黎、水、苗、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云:“麦丘老人之后。”麦丘老人,系春秋齐桓公时人。“麦丘”,本为地名,以为氏,或省而为麦氏。

2、郑樵注引《姓苑》云:“高要、始兴有此姓。今望出汝南。”

3、《姓氏考略》注引《岑表录异》云:“南海麦氏,皆麦铁杖之后。”麦铁杖,隋代车骑将军,骁勇有力。宋代有麦允言;元代有麦文贵;明代有麦育,崇祯时沔阳知州。

二、(麥)

综合:

麦系麦之异体,今台湾有人分麦、麦为两姓。台东、屏东等地均有此姓。

三、(麥)

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麦姓起源:

1、春秋时麦丘老人之后有麦氏。

2、傈僳族以麦为原始图腾的耍饶时氏族,汉姓为麦。

3、黎族姓。

麦姓名人:

麦铁杖,隋时始兴人,官至莱州刺史右卫大将军宿国公。

郡望:高要、始兴、汝南。

[ 麦 ]字的同音字 - [ mai ]

[ 麦 ]的同部首字 - [ 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