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茄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zhòng ]

读音:zhòng

拼音:zhong

简繁:仲

五笔:WKHH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WKHH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OL

结构:左右

郑码:NJI

四角:25206

区位:5457

统一码:4EF2

异体字:中,狆

英汉互译:middle brother,go between,mediator,surname

笔顺:撇、竖、竖、横折、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 sūn,xùn ]

读音:sūn,xùn

拼音:sun,xun

简繁:孫

五笔:BIY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BIY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NDF

结构:左右

郑码:YAKO

四角:19400

区位:4379

统一码:5B59

异体字:孫,?

英汉互译:grandchild,descendent,surname

笔顺:横撇/横钩、竖钩、提、竖钩、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55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30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仲孙姓主要源自:姬姓。

仲孙姓出自姬姓,是以名字为姓氏。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春秋时鲁国鲁桓公庶长子公子庆父,又名共仲,他的后代子孙用祖父的名字为氏,便是仲孙氏。因为庶长子在排行中称为孟,故也称孟孙氏,后也简化为孟姓。

仲孙氏复姓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位门阀,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淄)。仲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仲是“老二”的意思,古人兄弟中老儿的姓名中常用“仲”字(老大多用“伯”,老三、老四多用“叔”,“季”。)相传奚仲的后代名仲,他的后代就有以仲孙氏为姓的。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庆父,字共仲,人称孟孙氏,又号仲孙氏(他的后代因此也有了两种分支,各为孟孙氏及仲孙氏)。如此称呼是为了表示对鲁桓公是皇族之后的尊重。又有宋庄公,其子字仲,后世也有因他而姓仲孙的。还有少部分仲孙的姓,是来自孔子的学生仲由的后代。仲孙复姓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省淄县西北一带)。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高阳堂:以望立堂。

干礼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仲孙获,陪着鲁昭公到楚国访问。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鲁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一、仲孙(仲孫)zhòng sūn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祁县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曰共仲,故取为仲氏,亦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

2、《姓氏考略》注云:“齐亦有仲孙氏。”春秋时鲁昭公大夫有仲孙·何忌;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

二、仲孙(仲孫)

仲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庆父之后,庆父谥曰共仲,共孙孟献子蔑以仲孙为氏,与叔孙氏、季孙氏掌国政,谓之三家。

2、春秋时齐国有仲孙氏。

仲孙姓名人:

仲孙何忌,春秋时鲁国公卿。

历史名人

仲孙姓古代名人

仲孙湫春秋,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齐桓公听后很佩服仲孙湫的远见。

仲孙蔑春秋,即孟献子。鲁国人。他为人勤俭,体察民情。尝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

仲孙速春秋(公元前?~550年待考),一称孟孙庄子,简称孟庄子;鲁国人。著名鲁国重臣。

仲孙羯春秋(公元前?~542年待考),一称孟孙孝伯,简称孟孝伯;鲁国人。著名鲁国重臣。

仲孙僖子春秋(公元前?~542年待考),一称孟孙僖子,简称孟僖子;鲁国人。著名鲁国重臣。

郡望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高阳堂:以望立堂。

干礼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仲孙获,陪着鲁昭公到楚国访问。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鲁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一、仲孙(仲孫)zhòng sūn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祁县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曰共仲,故取为仲氏,亦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

2、《姓氏考略》注云:“齐亦有仲孙氏。”春秋时鲁昭公大夫有仲孙·何忌;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

二、仲孙(仲孫)

仲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庆父之后,庆父谥曰共仲,共孙孟献子蔑以仲孙为氏,与叔孙氏、季孙氏掌国政,谓之三家。

2、春秋时齐国有仲孙氏。

仲孙姓名人:

仲孙何忌,春秋时鲁国公卿。

姓氏源流

一、仲孙(仲孫)zhòng sūn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祁县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曰共仲,故取为仲氏,亦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

2、《姓氏考略》注云:“齐亦有仲孙氏。”春秋时鲁昭公大夫有仲孙·何忌;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

二、仲孙(仲孫)

仲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庆父之后,庆父谥曰共仲,共孙孟献子蔑以仲孙为氏,与叔孙氏、季孙氏掌国政,谓之三家。

2、春秋时齐国有仲孙氏。

仲孙姓名人:

仲孙何忌,春秋时鲁国公卿。

堂号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高阳堂:以望立堂。

干礼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仲孙获,陪着鲁昭公到楚国访问。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鲁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一、仲孙(仲孫)zhòng sūn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祁县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曰共仲,故取为仲氏,亦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

2、《姓氏考略》注云:“齐亦有仲孙氏。”春秋时鲁昭公大夫有仲孙·何忌;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

二、仲孙(仲孫)

仲孙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庆父之后,庆父谥曰共仲,共孙孟献子蔑以仲孙为氏,与叔孙氏、季孙氏掌国政,谓之三家。

2、春秋时齐国有仲孙氏。

仲孙姓名人:

仲孙何忌,春秋时鲁国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