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超,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人士,生平不详。 ...
黄瑞超。 黄瑞超,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人士,生平不详。
字梅语,吴县人,周孔嘉室。 ...
叶舫。 字梅语,吴县人,周孔嘉室。
字别峰,江南桐城人。康熙癸酉举人,著有《空明阁集》。 ...
姚士陛。 字别峰,江南桐城人。康熙癸酉举人,著有《空明阁集》。
马春田,字雨耕,桐城人。诸生。有《乃亨诗集》。 ...
马春田。 马春田,字雨耕,桐城人。诸生。有《乃亨诗集》。
苏履吉,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日(1779年8月25日),福建德化人。有《友竹山房诗草》七卷,补遗一卷,《友竹山房诗草续钞》七卷。 ...
苏履吉。 苏履吉,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日(1779年8月25日),福建德化人。有《友竹山房诗草》七卷,补遗一卷,《友竹山房诗草续钞》七卷。
韩凤仪,字隐雯,鸾仪妹。 ...
韩凤仪。 韩凤仪,字隐雯,鸾仪妹。
金玉麟,字石船,阆中人。道光戊戌进士。官宁羌知州。有《二瓦砚斋诗集》。 ...
金玉麟。 金玉麟,字石船,阆中人。道光戊戌进士。官宁羌知州。有《二瓦砚斋诗集》。
曹元询,初名业,字灵悬,安丘人。嘉庆癸酉举人,道光初举孝廉方正。有《萝月山房集》。 ...
曹元询。 曹元询,初名业,字灵悬,安丘人。嘉庆癸酉举人,道光初举孝廉方正。有《萝月山房集》。
(1659—1733)清直隶蠡县人,字刚主,号恕谷。康熙二十九年举人。曾任通州学正。颜元弟子。常往来京师,结交名士,习斋之学因而广为人知。有《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恕谷后集》及为辟经所作传注。 ...
李塨。 (1659—1733)清直隶蠡县人,字刚主,号恕谷。康熙二十九年举人。曾任通州学正。颜元弟子。常往来京师,结交名士,习斋之学因而广为人知。有《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恕谷后集》及为辟经所作传注。
秦昌焯(1807-1865),字尔翼,号雪樵。清无锡人。湘文子,昌煜弟。能诗。有《微云楼诗集》5卷。 ...
秦昌焯。 秦昌焯(1807-1865),字尔翼,号雪樵。清无锡人。湘文子,昌煜弟。能诗。有《微云楼诗集》5卷。
任映垣,字明翰,荆溪人,诸生,有《晴楼词》等。 ...
任映垣。 任映垣,字明翰,荆溪人,诸生,有《晴楼词》等。
颜肇维,字次雷,晚号红亭老人,曲阜人。贡生,官临海知县。有《钟水堂集》、《赋莎斋稿》、《漫翁编年稿》。 ...
颜肇维。 颜肇维,字次雷,晚号红亭老人,曲阜人。贡生,官临海知县。有《钟水堂集》、《赋莎斋稿》、《漫翁编年稿》。
字蕊仙,海昌人,光煦女,吏部郎中廷黻姊,同邑郭子芳室。有《消愁集》。 ...
蒋英。 字蕊仙,海昌人,光煦女,吏部郎中廷黻姊,同邑郭子芳室。有《消愁集》。
童蒙吉,字蔗云。清道光年间(1821~1850)淡水厅竹堑人,岁贡生。 ...
童蒙吉。 童蒙吉,字蔗云。清道光年间(1821~1850)淡水厅竹堑人,岁贡生。
安章,祥五子,字子蕴,号贤善,清无锡人。著有《半轩诗稿》。 ...
安章。 安章,祥五子,字子蕴,号贤善,清无锡人。著有《半轩诗稿》。
胡寿颐,字梅仙,号耆仲,浙江山阴人。同治丁卯举人,官兵部郎中。有《洗斋病学草》。 ...
胡寿颐。 胡寿颐,字梅仙,号耆仲,浙江山阴人。同治丁卯举人,官兵部郎中。有《洗斋病学草》。
郑青蘋,字花汀。方坤三女,闽县翁振纲室。 ...
郑青蘋。 郑青蘋,字花汀。方坤三女,闽县翁振纲室。
张柔嘉,侯官人。惠来知县应良女,中书林佶室。 ...
柔嘉。 张柔嘉,侯官人。惠来知县应良女,中书林佶室。
唐文炳,字奎南,号月村,晋宁人。乾隆戊午举人,官江苏清河知县。 ...
唐文炳。 唐文炳,字奎南,号月村,晋宁人。乾隆戊午举人,官江苏清河知县。
林耀亭(1868~1936),名炳煌,一名联辉,字耀亭,号守拙,署名树德居士。台中厅蓝兴堡树仔脚庄(今台中市)人,庠生。光绪十九年(1893)取进台湾县学生员,并任蓝兴堡联甲分局董事。日治至战后,历任台中办务署参事(1897)、台中厅树子脚区庄长(1900)、台中区长(1917)、台中兴业信用组合理事、台中市协议员等职。战后创办树德工专。生平凡有所作,皆珍藏吟箧。由明治三十年(1897)起,至昭和十二年(1937)止,计得诗近五百首。其中应酬唱和之作居多,触景写怀次之,吊古咏史又次之。 ...
林耀亭。 林耀亭(1868~1936),名炳煌,一名联辉,字耀亭,号守拙,署名树德居士。台中厅蓝兴堡树仔脚庄(今台中市)人,庠生。光绪十九年(1893)取进台湾县学生员,并任蓝兴堡联甲分局董事。日治至战后,历任台中办务署参事(1897)、台中厅树子脚区庄长(1900)、台中区长(1917)、台中兴业信用组合理事、台中市协议员等职。战后创办树德工专。生平凡有所作,皆珍藏吟箧。由明治三十年(1897)起,至昭和十二年(1937)止,计得诗近五百首。其中应酬唱和之作居多,触景写怀次之,吊古咏史又次之。